3月12日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》通知,宣布将与网信部门展开结合行动,管理校园APP乱象,并推进落实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》,重点增强学习类APP的标准管理。
当前,随着智能手机运用者低龄化,网络应用技术门槛下沉,市面上五花八门的APP漫山遍野“砸”向学生群体,而中小学生在区分力和自制力方面显然不够成熟,理应成为重点维护对象。可是,大学校园也并非一片净土,APP乱象已然成“疯”。
相比中小学,大学生的时间更自在,对手机的依赖水平也更高,使得大量APP开发者瞄准这块市场。而“强迫运用”,无疑是条捷径。因而,APP方与校方协作,捆绑学生的做法屡见不鲜。可是,暂且不提学生的权益与诉求,仅从平安方面来看,局部APP就存在着宏大的隐患。
以某款运动打卡APP为例,学校规则学生每学期课外体育运动量要到达一定的规范,否则将拉低体育成果,由此请求学生下载这款APP。学生开启定位并点击“开端跑步”后,界面地图里就会呈现一些点位,每抵达一处都能自动辨认,经过至少3个才干计入成果。
于是在很多高校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两种现象:一种是学生一边跑步一边低头看手机,另一种是学生一边单手骑自行车一边低头看手机。
更严重的是,这些点位散布十分分散,并不只仅在操场上,从学校的主干道到犄角旮旯都有。也就是说,无论是低头跑步的学生还是单手骑车的学生,都需求来回穿越在机动车和人群中,但他们大局部留意力却集中到手机上。
那么,学生长期采用不良姿态跑步带来的身体损伤由谁担任?学生骑车撞到行人、或者骑车被机动车撞到,又由谁来买单?这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真实发作过的案例。
同时,本来酷爱各种各样运动的学生,为了“刷公里数”,纷繁从篮球场、游泳馆、足球场等中央出来,参加了“看着手机运动打卡”的行列。
试问,这种APP 的推行,到底是为了鼓舞学生课外锻炼还是为了捆绑学生消费?APP方出于商业利益思索尚且情有可原,那么校方对学生担任的边境能否过于含糊?
学生们为了学分、成果,迫不得已,但在手机APP STORE中搜索,会发现诸如此类的APP大多都随同着差评、低分。
仅是运动类APP的“硬伤”,尚且如此令人心惊,遑论“下载APP才干接热水”被烫伤、APP中虚假招聘信息、学生个人隐私泄露等等问题。
挪动互联网的时期,无论哪种APP,都应该以“让人的生活愈加便利温馨”为动身点,不能成为担负。而急躁的社会习尚中,大学也应据守教书育人的初心,不能一边呼吁学生减少手机依赖,一边又变相强迫其下载各种APP。在某些蝇头小利面前,学校应摆正位置,做出真正有利于学生的选择。